自“單獨二孩”政策實施后,能否全面放開二孩政策,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。一直有不少人聯(lián)名上書相關職能部門,呼吁盡早放開二孩生育政策。新華社記者調查發(fā)現,70后群體已成為呼吁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主體,“隨著年齡增大,生育能力減弱,再等上兩三年,即便政策放開,我們也沒法再生了”。面對這些聲音,國家衛(wèi)計委等部門表示:全面放開二孩暫無時間表,“尚未提上日程”。
是否應該全面放開二孩,是一個政策問題,更是一個科學問題。當年,中國決定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前提,就是科學地研判實施計劃生育、控制人口數量的必要性。新華社1980年公布的人口發(fā)展進程預報稱,不實施計劃生育,2000年中國人口要過14億。不管具體數字如何,科學界當時對于控制人口數量的必要性,是有共識的。
然而,隨著社會發(fā)展,政策也要不斷調整。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,并不是僵化地執(zhí)行事實上的“獨生子女制度”。目前放開單獨二孩,就是對人口發(fā)展趨勢的回應,這在客觀上呼應了科學界對我國人口發(fā)展趨勢的判斷。所以,究竟生育政策該不該繼續(xù)放開,這一科學問題完全應該放到公開平臺進行充分討論。而且討論者不能總是來自民間、來自學術界,形成“輿論場上熱鬧、現實中冷寂”的場面,決策部門也應加入到這場討論之中。
用“暫無時間表”這樣的表述來回應,是無法讓公眾得到滿足的。不管全面放開二孩有無科學依據,既然民間呼聲如此強烈,有關部門理應開展有關調研,并時刻向公眾公開進程。在這個過程中,“鴕鳥心態(tài)”不足取,決策者不應總是搞“閉門會議”。畢竟,生育政策的制定并非國家機密,又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活。無論是否定還是延遲都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地告訴公眾原因,否則,“尚未提上日程”的說辭就成了一種敷衍。
用行政手段控制人口數量,盡管在實踐中被證實積極有效,但是常常會因過程冗長,出臺沒有趕上時機,讓執(zhí)行效果打折扣。比如馬寅初在提出“新人口論”時,如果他的建議得到重視,后來我國的人口形勢或許也不會那么嚴峻。因此,政策實施一定要跟上有利的時機,一旦條件成熟,科學論證充分,就不應該拖延。隨著經濟的發(fā)展,國民的生育意愿有下降的趨勢,如果等到現在尚有意愿生育二胎的人群過了生育年齡,年輕一代或許更不愿生二孩。
不得不承認,如今有強烈生育意愿的一部分民眾,與生育政策主管部門存在諸多認識上的矛盾。前者容易從情感上思考問題,比如擔心自己唯一的孩子過于孤獨,擔心未來沒有人給自己養(yǎng)老;而后者應當摒棄部門利益觀念,消除決策過程中的障礙環(huán)節(jié),從更大格局思考未來人口政策的走向。要讓雙方達成共識,就應該拿科學來說話,用不偏不倚的數據展現事實。
過去我們??梢栽谵r村看到“少生孩子多種樹”的標語,現在網上有了調侃,說以后的標語會改成“多生孩子才能富”。當然,每一個人都希望不會出現這樣荒誕的局面。我們理應告別靠口號治理國家的時代,更不愿意看到因為強行推行政策產生悲劇。如果遵循科學規(guī)律,政策就會變得溫柔一點,執(zhí)行的阻力也會小一些。一旦科學論證成熟,政策跟進刻不容緩。一代人的遲緩,可能給幾代人帶去麻煩;一代人把握住時機,幾代人也可能因此受益。